铜锅涮肉在冬天独一份的浪漫。其精髓就在一个“涮”字。在清末民国时期,随处可见的涮肉店铺和门前放置的大大的“涮”字招牌,是一道独特景观。
著名的吃货皇帝乾隆,举办了千叟宴来安利它。据清朝御膳档案记载,宴会上一个炒菜都没有,只有1550 个铜火锅。
如果民国有大众点评,那老舍先生一定是美食大V,他给予铜锅涮肉五星好评,并且赞道:“好的涮羊肉,能吃出想象,吃出诗意,涮一片蘸进麻酱溜入口,就是动植物合起来的天地精华。”
铜锅和炭火是基础分。一口高底座、圆肚子的铜锅,中间的“烟囱”里炭火红彤彤的烧着,周边一圈汤水鼎沸,热气与香气弥漫四溢。任屋外寒风肆虐,屋内温暖如春。
至于为什么非得是炭火,因为炭火保持的高温,可以迅速烫熟肉片,让味蕾享受到羊肉最鲜嫩的口感。
然后是四大讲究,一汤底、二食材、三蘸料、四小吃。其中有一项马虎了,铜锅涮肉都失去了灵魂。
“铜锅一盏、清水一碗、姜葱两三”,简简单单十二字道尽汤底的奥秘。铜锅里只有清水、葱姜、枸杞,连盐也只是少许。用最简单的配料和料理方法,让位给最优质的食材,让人们去享受食物最原本的美味。
薄至透明的鲜红肉片烫进翻滚着的清亮鲜汤,再蘸上精心调制的麻酱碟蘸料,入口即是肉片的鲜美滋味